漫影汇电影专稿电影《捕风追( zhuī)影》正式上映,目前票房已( yǐ)破 1 亿。两家票务平台分别( bié)亮出 9.6 分和 9.7 分的点映高分( fēn)。
不少看过点映的观众直( zhí)言,这是成龙近十年最佳( jiā)的动作电影。

如今成龙年( nián)过七旬,社交平台上时常( cháng)有人发问,“成龙还能打吗( ma)?”而在电影《捕风追影》中,他( tā)饰演的退休跟踪专家黄( huáng)德忠有句台词:“看我黄德( dé)忠尚能饭否?”
这句台词不( bù)仅道出了角色的心境,更( gèng)像是现实中成龙对自己( jǐ)、对影迷的宣言。

影片编剧( jù)、导演杨子此前曾与成龙( lóng)合作电影《龙马精神》。作为( wèi)成龙的粉丝,杨子导演坦( tǎn)言希望在电影中“好好保( bǎo)护成龙大哥”。
但鉴于前作( zuò),他对再次合作有了新的( de)想法。
此次携新作做客 1905 电( diàn)影网《对话》栏目,导演杨子( zi)表示:“这次的做法可谓背( bèi)道而驰——我们让大哥继续( xù)挑战极限,呈现出他电影( yǐng)最好的精气神,真正让观( guān)众看到那个熟悉的成龙( lóng)大哥又回来了!”

电影《捕风( fēng)追影》的精彩远不止于此( cǐ)。让我们走进导演杨子的( de)创作世界,一同发掘电影( yǐng)背后的更多惊喜。
电影《捕( bǔ)风追影》改编自银河映像( xiàng)的经典作品《跟踪》。
许多人( rén)或许未曾察觉,《跟踪》的创( chuàng)作脉络与成龙的作品存( cún)在深层关联。
上世纪 80 年代( dài)末,成龙通过自导自演的( de)《警察故事》系列,将银幕形( xíng)象从“功夫小子”转型为“警( jǐng)察英雄”,不仅重塑个人戏( xì)路,更开创了香港时装动( dòng)作警匪片的新范式。

该系( xì)列一度成为香港最具票( piào)房号召力的 IP。据幕后资料( liào),当时制作方“威禾电影”在( zài)筹划《警察故事 3》时,曾尝试( shì)弱化动作戏比重,强化剧( jù)情深度,但因商业考量未( wèi)能实现这一企划。
这一未( wèi)竟的构想,最终由银河映( yìng)像接续深化。
他们以刑事( shì)情报科(CIB)的“跟踪组”为主角( jiǎo),创作出《跟踪》——一部彻底摒( bǐng)弃传统枪战与打斗的警( jǐng)匪片,聚焦于隐蔽跟踪与( yǔ)反侦察的“无硝烟战争”,实( shí)现了“武戏文拍”的美学突( tū)破。

事实上,这种文戏内核( hé)在成龙作品中早有端倪( ní)。
他执导的《警察故事续集( jí)》已尝试融合动作与悬疑( yí)跟踪元素。片中警方的“狗( gǒu)狗队”通过轮班接力、环境( jìng)融入、多线布控等手段追( zhuī)踪炸弹嫌犯,从监听定位( wèi)到地铁站围堵,全程未依( yī)赖激烈打斗,仅靠调度与( yǔ)节奏便营造出高压氛围( wéi)。
这场戏的叙事手法即使( shǐ)用当下的眼光去审视,仍( réng)不过时。

而当《跟踪》问世后( hòu),其独特的题材进一步触( chù)动了导演杨子,“跟踪与反( fǎn)跟踪的博弈,本质是将生( shēng)死对决隐藏于市井烟火( huǒ)之中,这种‘武戏文拍’的张( zhāng)力令人着迷。”
随后,韩国翻( fān)拍的《绝密跟踪》进一步验( yàn)证了这一故事的商业潜( qián)力。该片凭借现代化视听( tīng)语言与紧凑剪辑,在亚洲( zhōu)市场获得了较高的评论( lùn),以及市场回报。

这一成功( gōng)促使杨子开始构思属于( yú)当下的改编:如何在保留( liú)核心架构的前提下,赋予( yǔ)故事新温度?
这些思考都( dōu)最终凝结在了《捕风追影( yǐng)》上,既有对经典的致敬,亦( yì)有对类型片的革新实验( yàn)。
作为一名看着香港动作( zuò)电影长大的八零后,导演( yǎn)杨子是不折不扣的动作( zuò)片迷,更是成龙电影的忠( zhōng)实拥趸。执导一部真正的( de)“成龙电影”,始终是他从影( yǐng)生涯的夙愿。
《龙马精神》看( kàn)似圆梦,却远未达其心中( zhōng)理想。
片中那句“你的时代( dài)已经过去了”的台词,承载( zài)着杨子对时代变迁的思( sī)考。彼时,无论是作为粉丝( sī)还是导演,他都怀揣着保( bǎo)护大哥银幕形象的强烈( liè)愿望。

然而,《龙马精神》上映( yìng)后的反馈让杨子深刻意( yì)识到:影迷对成龙的期待( dài)并非“保护”,大哥本人也无( wú)需被小心翼翼地“护在身( shēn)后”,“大哥坚信,对影迷最大( dà)的诚意,就是呈现他们心( xīn)中期待的、原汁原味的‘成( chéng)龙电影’。”
于是,在《捕风追影( yǐng)》中,杨子决心让大哥重返( fǎn)极限挑战的舞台。

当他在( zài)片场亲眼目睹成龙完成( chéng)那些高难度动作时,那份( fèn)久违的震撼与感动涌上( shàng)心头——“那一刻我知道我们( men)做对了!摒弃刻意的保护( hù),才能真正唤醒‘成龙电影( yǐng)’那独一无二的精气神。”
面( miàn)对外界对 71 岁成龙“能否再( zài)战”的疑问,深谙大哥秉性( xìng)的杨子笃定道,“在成龙身( shēn)上,‘打不动’这个概念从未( wèi)存在。即使真到极限,他也( yě)一定会打下去。”
这正是龙( lóng)虎武师刻在骨子里的精( jīng)神。

杨子与团队的真正担( dān)忧,在于成龙与梁家辉这( zhè)样的“戏痴”会为追求完美( měi)而透支身体。“我们能做的( de),唯有放慢节奏,精密调度( dù),确保万全准备。哪怕最终( zhōng)银幕上只呈现一秒,甚至( zhì)半秒……”
但这一秒半秒,绝无( wú)半分敷衍。
每一个招式,都( dōu)是成龙和演员们在镜头( tóu)之外,经过成百上千次锤( chuí)炼,直至融入肌肉记忆,才( cái)在绝对安全与纯熟的状( zhuàng)态下完成拍摄。1 秒的镜头( tóu),背后是 100 次的精准排练。

在( zài)杨子看来,动作就是台词( cí)的延伸。
即便是第二次与( yǔ)成家班合作,杨子仍被这( zhè)次动作设计的硬核程度( dù)所震撼。
片中,黄德忠与“狼( láng)王”傅隆生(梁家辉 饰)的终( zhōng)极对决,杨子对演员和动( dòng)作团队阐释道,“你们施展( zhǎn)的武艺,是毕生淬炼的本( běn)能。但此刻,你们是在‘对话( huà)’,一招一式皆见性格,每一( yī)次攻防都在传递情绪。”

他( tā)要求动作设计“去芜存菁( jīng),摒弃冗招”——正如两位老战( zhàn)士的终极之战,唯有倾尽( jǐn)毕生所学,以最凌厉高效( xiào)的杀招直取要害,没有炫( xuàn)技,只为终结一场耗尽生( shēng)命的宿命缠斗。
梁家辉,正( zhèng)是杨子为《捕风追影》破新( xīn)的关键棋子。
熟悉《跟踪》的( de)观众,定会记得梁家辉饰( shì)演的冷血反派陈重山。因( yīn)此当杨子带着“狼王”傅隆( lóng)生这一角色邀约上门时( shí),梁家辉最初婉拒了。
对许( xǔ)多演员而言,重复演绎同( tóng)类角色既缺乏新意,亦难( nán)有突破。

杨子却以极具诱( yòu)惑力的视角重构了人物( wù),“这绝非复刻,而是平行宇( yǔ)宙的延伸。试想若当年陈( chén)重山真的逃脱追捕,二十( shí)年后他会成为怎样的存( cún)在?”
新角色傅隆生继承了( le)陈重山顶尖的反侦察本( běn)能,如同被时代封存的暗( àn)黑技艺得以延续。但在全( quán)新叙事中,这个人物褪去( qù)了曾经的冰冷底色,“《捕风( fēng)追影》的核心是传承,狼王( wáng)的宿命与救赎皆源于此( cǐ)。”

相较于《跟踪》的文戏主导( dǎo),梁家辉此次需完成大量( liàng)高强度动作戏。
杨子毫不( bù)避讳地坦言,“许多设计将( jiāng)挑战您的生理极限。” 这对( duì)荣誉等身的影帝而言,恰( qià)是全新吸引力——他正渴望( wàng)通过角色传递属于年龄( líng)段的感悟,这与影片的精( jīng)神内核不谋而合。
两人一( yī)拍即合,梁家辉更主动打( dǎ)破创作边界,“放手去设计( jì),哪怕再加难度!我必倾尽( jǐn)所能实现它。”

这份魄力点( diǎn)燃了整个剧组,《捕风追影( yǐng)》几乎每位演员都在突破( pò)自身阈值的征程中,窥见( jiàn)了表演的无限可能。
张子( zi)枫是杨子继《宠爱》之后的( de)二次合作。那次合作之后( hòu),杨子一直观察着这位演( yǎn)员的发展,从妹妹到姐姐( jiě),再在不同题材作品中以( yǐ)最大程度开发自己,驾驭( yù)不同职业领域的女性角( jiǎo)色,“我都觉得她快成六边( biān)形战士了,不管什么角色( sè),她都敢接,也都接得住。”

动( dòng)作片的上映,总会伴随着( zhe)科技和工业的议题讨论( lùn)。杨子则将这种态度融入( rù)了《捕风追影》中,有了更当( dāng)下的创作表达。
作为一名( míng)亲历者,杨子深切感受着( zhe)科技发展为电影工业带( dài)来的颠覆性变革——从胶片( piàn)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跃迁( qiān),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对( duì)创作与观影方式的改写( xiě),“迭代是必然的,正如旧技( jì)术终将被更高效的体系( xì)替代,亦是历史规律。”

但当( dāng)我们拥抱新技术时,是否( fǒu)该对消逝的传统如此决( jué)绝地彻底遗忘?
这恰是《龙( lóng)马精神》中反复探讨的母( mǔ)题:科技浪潮中,人文精神( shén)的坐标不可湮灭。
杨子始( shǐ)终坚信:AI 应当作为工具服( fú)务于人类,为创作赋能、为( wèi)生活增效,而非让人成为( wèi)技术的附庸。

因此在《捕风( fēng)追影》的剧本创作中,他将( jiāng)这份态度倾注于角色的( de)抉择。
当黄德忠面对能瞬( shùn)间锁定目标的“天眼系统( tǒng)”时,他依然选择用三十年( nián)练就的跟踪本能与街头( tóu)智慧完成任务。这不是对( duì)技术的抗拒,而是对“人之( zhī)所以为人”的坚守:工具理( lǐ)性永远无法替代经验凝( níng)练的洞察,算法精准终究( jiū)难及人性博弈的微光。
这( zhè)种选择,意外成为了导演( yǎn)杨子对这个时代的回应( 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