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代,遇到任何困( kùn)难,人都要敢于拼闯。
文 | 旭( xù)仔
排版编辑 |Joy
无论生死,皆( jiē)隐于此,为拯救珍爱之人( rén),以及未曾谋面之人。
当我( wǒ)们在大银幕上再度听到( dào)这句台词,那就说明汤姆( mǔ) · 克鲁斯(以下简称:阿汤哥( gē))饰演的伊森 · 亨特又要执( zhí)行业务了。
从 1996 年到 2025 年,近 30 年( nián)的时间里,银幕里的世界( jiè)被 IMF 小组拯救了八次,而且( qiě)每一次都与时俱进、花样( yàng)翻新、难度加码。
△《碟中谍》系( xì)列前七部电影海报
空中( zhōng)悬停、徒手攀岩、征服世界( jiè)第一高楼等教科书级别( bié)的经典动作场面,相信会( huì)让所有看过的观众记忆( yì)深刻,也让人佩服阿汤哥( gē)的努力和拼搏。
△汤姆 · 克鲁( lǔ)斯搏命实拍
这亦说明了( le)《碟中谍》系列的终极内核( hé):在任何时代,遇到任何困( kùn)难,人都要敢于拼闯。
对此( cǐ),阿汤哥用一个经典的类( lèi)型片模板完成了极致的( de)浪漫化表达。
所以当《碟中( zhōng)谍 8:最终清算》(以下简称:《碟( dié)中谍 8》)的预告片和海报上( shàng)铺满了到阿汤哥潜深海( hǎi)、扒飞机的场面时,我们知( zhī)道,他又在挑战动作电影( yǐng)实拍的极限了。
本片于 5 月( yuè) 23 日北美上映,首周末拿下( xià) 6300 万美元的本土票房,创系( xì)列最佳北美开画成绩。
另( lìng)外,影片的口碑方面也非( fēi)常扛打,CinemaScore 观众评分 A-、IMDB 评分 7.5、烂( làn)番茄新鲜度 80%,在《碟中谍》系( xì)列中排名中上。
而在今日( rì),《碟中谍 8》正式于内地公映( yìng),截至撰稿,影片已取得超( chāo) 2000 万票房,全天预测近 5000 万,豆( dòu)瓣开分 7.7,大概率会成为端( duān)午节档期的冠军。
△《碟中谍( dié) 8》在烂番茄系列口碑中排( pái)第五
作为系列的新篇章( zhāng),甚至可能是终章,这样的( de)成绩无疑很难得,也直接( jiē)证明了系列的生命力。
特( tè)别是那个经典的导火线( xiàn)片头,配上经典的《碟中谍( dié)》专属 BGM,仿佛 30 年的时间从未( wèi)流逝,亦像人类的生命力( lì),永远炽热。
01 上天入海,阿汤( tāng)哥的极限是「没有极限」
犹( yóu)记得两年前《碟中谍 7》那个( gè)悬而未决的结尾,伊森 · 亨( hēng)特和 IMF 的队友们只是取得( dé)了短暂的胜利,面对反派( pài)人工智能“智体”的威胁,他( tā)们仍然处于下风。
△ IMF 小队成( chéng)员档案
我们第一次看到( dào)亨特在电影出字幕时依( yī)然受挫的样子,于是心情( qíng)复杂地度过了两年。
△ “如果( guǒ)他们发生了任何事情,我( wǒ)没有理由不去杀你”
《碟中( zhōng)谍 8》紧接着《碟中谍 7》的故事( shì),超级 AI “智体”即将引爆全球( qiú)核弹危机,把世界推向毁( huǐ)灭边缘。
而伊森 · 亨特的 IMF 小( xiǎo)队一定要在全世界所有( yǒu)核弹被“智体”控制前,彻底( dǐ)消灭它,完成这一拯救全( quán)人类的终极任务。
回溯《碟( dié)中谍》系列,从 VCD 时代的小电( diàn)视机到几层楼高的 IMAX 屏幕( mù),阿汤哥带着《碟中谍》系列( liè),为动作电影史建造了一( yī)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其中( zhōng)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搏命( mìng)实拍。
△《碟中谍 7》阿汤哥骑摩( mó)托车飞跳悬崖
而和前几( jǐ)部一样,在《碟中谍 8》中,阿汤( tāng)哥奉献了同样震撼的动( dòng)作戏。
其中,潜深海和扒飞( fēi)机两场重头戏设计可谓( wèi)是典范。
两场戏,一静一动( dòng),但是带给观众的震撼程( chéng)度都是一样的。
先说潜水( shuǐ),很难想象,在如今的好莱( lái)坞大片中,能有一整场重( zhòng)场戏没有一句台词,只有( yǒu)令人窒息的呼吸声和环( huán)境音,依然看得人揪心的( de)电影。
阿汤哥做到了。
片中( zhōng)他穿着特制的潜水衣,下( xià)潜到白令海深处的潜艇( tǐng)中,拿到破坏大反派“智体( tǐ)”的重要硬盘,却在返回途( tú)中遭遇意外,只好一层层( céng)褪去保护自己的潜水衣( yī)。
△《碟中谍 8》阿汤哥着潜水服( fú),调整好呼吸,准备潜入深( shēn)渊
他一个人在黑暗的深( shēn)海中,孤独面对着水压、缺( quē)氧、幽闭、寒冷等重重危机( jī)。
笔者在看电影的时候知( zhī)道“最后一分钟营救”是好( hǎo)莱坞的老套路,亨特最后( hòu)一定会安然无恙,但还是( shì)忍不住在心底为他祈祷( dǎo)。
这场戏的结尾,他像回归( guī)母体的胎儿一样,蜷缩起( qǐ)来,慢慢上浮,整个镜头也( yě)跟着一百八十度倒转过( guò)来。
△阿汤哥像胎儿一样蜷( quán)缩起来
这是一处很妙的( de)镜头语言,既预示着危机( jī)到了最高点,也说明了亨( hēng)特即将要冲破“母体”,迎来( lái)重生。
再看阿汤哥扒飞机( jī)的段落,前面的深潜有多( duō)静,这里的飞机大战就有( yǒu)多“动”。
同为扒飞机,这场戏( xì)比第五部的开场更加惊( jīng)险刺激,是一个全方位的( de)升级版。
只见阿汤哥悬挂( guà)在老式飞机的机舱外,随( suí)着它爬升、下降、旋转,还要( yào)与反派格斗;
△《碟中谍 8》阿汤( tāng)哥顶着 225 公里的大风速在( zài) 8000 英尺高空扒飞机
尤其是( shì)他那张被高空气流吹变( biàn)形的脸,证明了这绝非是( shì)在摄影棚里的花架子,而( ér)是真的上阵实拍。
很难想( xiǎng)象一个年过六十的男演( yǎn)员,可以这样最大限度地( dì)运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如( rú)此高难度的动作。
在这里( lǐ)着实要说一声,连地心引( yǐn)力都无法战胜阿汤哥了( le)。
02 长盛不衰,《碟中谍》「永葆青( qīng)春」的秘诀
自 1996 年首部作品( pǐn)问世,《碟中谍》系列始终紧( jǐn)扣时代命题。
该系列中的( de)每部电影既是精彩的独( dú)立篇章,也是一部整体来( lái)看充分反映过去三十年( nián)来,世界格局变化的参考( kǎo)坐标。
换句话说,每一部《碟( dié)中谍》电影都精准地踩在( zài)时代的节拍上,反映了不( bù)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 wén)化特点;
让观众在看电影( yǐng)的同时,也对不同时代的( de)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jiě)。
《碟中谍》第一部反映了当( dāng)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 hé)不确定性。
电影中的任务( wù)和情节都围绕着这种复( fù)杂性展开,尤其是影片中( zhōng)的麦格芬设置——来自东欧( ōu)的特工名单,就很有 90 年代( dài)特工电影的鲜明特征。
△《碟( dié)中谍 1》伊森、吉姆、杰克和克( kè)莱尔调查 NOC 名单的位置
第( dì)二部吴宇森导演的加入( rù),为《碟中谍》系列添加了更( gèng)多的浪漫元素和东方风( fēng)格的柔美和诗意。
△《碟中谍( dié) 2》伊森“英雄救美”尼亚后与( yǔ)她相恋
当然,也不失一些( xiē)“硬核”名场面,比如开头飞( fēi)机撞山的场景,兼具视觉( jué)冲击力和故事性,广泛影( yǐng)响了后来的类型片。
△《碟中( zhōng)谍 2》阿汤哥徒手攀岩名场( chǎng)面
2006 年上映的第三部,阿汤( tāng)哥带着剧组来到了中国( guó),将初具魔都形态的上海( hǎi)展现至全球观众的视野( yě)中,并且阿汤哥还贡献了( le)“跳中国银行”、“古镇跑酷”等( děng)诸多名场面。
△《碟中谍 3》阿汤( tāng)哥浦东高楼飞跃
在那之( zhī)后,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 dà)片开始来华取景,其中还( hái)包括另一个经典特工片( piàn)系列的《007:天幕杀机》。
而第七( qī)部和第八部则紧贴现实( shí),直面 AI 时代的挑战。
随着人( rén)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 zhǎn),AI 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时( shí)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yòng)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带( dài)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这( zhè)两部将最大的反派设置( zhì)为一个没有实体的“智体( tǐ)”,可以说算是回应了这两( liǎng)年以 Open AI 为首的几家人工智( zhì)能巨头公司之间的竞争( zhēng),让人类社会充满恐慌与( yǔ)焦虑的情绪。
“ AI 会不会产生( shēng)意识”、“人类在这个时代还( hái)能做什么”,都是当下最热( rè)门的课题,《碟中谍》系列敏( mǐn)锐地抓住这一点,让这个( gè) 30 年的经典电影系列重新( xīn)焕发了新的生机。
另外,该( gāi)系列的人物塑造功力与( yǔ)造星能力也不可小觑。
亨( hēng)特带队的 IMF 小组是 Impossible Missions Force(不可能( néng)的任务小组)的缩写,亨特( tè)是小组的最强大脑与领( lǐng)袖,其他主要成员还有军( jūn)师卢瑟、技术与搞笑担当( dāng)班吉,以及各具魅力与风( fēng)采的“谍女郎”们。
△ IMF 小组集结( jié)
虽然八部电影中的小组( zǔ)成员一直在变化,但也有( yǒu)不变的人,那就是卢瑟。
亨( hēng)特在外做任务的所有装( zhuāng)备,都是他来提供技术支( zhī)持,是名副其实的“大后方( fāng)”。
△卢瑟 · 斯蒂克尔是《碟中谍( dié)》系列中最引人注目的角( jiǎo)色
而第八部他在注定要( yào)赴死的情况下,与亨特的( de)告别,是片中最大的泪点( diǎn)时刻。他的离去,也让这个( gè)系列真的有了一种终结( jié)的意味。
第三部中,班吉正( zhèng)式加盟 IMF 小组,并且一直拍( pāi)到第八部,他是系列中除( chú)了阿汤哥之外的人气王( wáng),所以漫影汇有评论调侃“班( bān)吉才是这个系列真正的( de)女主角”。
p data-bothblock="8px">
△西蒙 · 佩吉饰演班( bān)吉
以及,《碟中谍》系列也一( yī)直没有停止对新人的挖( wā)掘。
第四部惊鸿一瞥的冷( lěng)艳杀手蕾雅 · 赛杜,正是从( cóng)该系列登场后为世人熟( shú)知;
△性感炫酷的俄罗斯女( nǚ)杀手扮演者蕾雅 · 赛杜
第( dì)五部更是发掘了北欧女( nǚ)演员丽贝卡 · 弗格森,她在( zài)剧院中拉开大长腿狙击( jī)的一幕也成了那一部电( diàn)影中的一抹亮色。
△丽贝卡( kǎ) · 弗格森美腿架枪,彪悍和( hé)美艳共存
还有第六部《全( quán)面瓦解》,本来有巨星“大超( chāo)”亨利 · 卡维尔加盟,但被一( yī)位中国功夫小子杨亮抢( qiǎng)了风头。
△功夫小子杨亮吊( diào)打阿汤哥
在那场被影迷( mí)和评论家津津乐道的厕( cè)所打斗中,杨亮身手矫健( jiàn)、拳拳到肉,把大超和阿汤( tāng)哥双双揍得爬不起来,这( zhè)场戏被影迷们公认是“系( xì)列最佳格斗场面”。
03 硬件升( shēng)级,《碟中谍》系列的技术进( jìn)步
《碟中谍》系列不仅在内( nèi)容上紧跟时代步伐,在技( jì)术上也不断进步,为观众( zhòng)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yàn),也推动了动作片领域在( zài)技术层面的探索与发展( zhǎn)。
早期的影片主要依靠扎( zhā)实的实景拍摄和一些当( dāng)时较为先进的特效技术( shù)来构建紧张刺激的间谍( dié)世界。
比如前两部经典的( de)“手撕面具”瞬间,现在看已( yǐ)经不再那么逼真。
△《碟中谍( dié) 1》阿汤哥边撕面具边撂狠( hěn)话
但是从第三部开始,IMF 小( xiǎo)组开始与时俱进,引入 3D 打( dǎ)印技术,易容橡胶面具的( de)质感变得越来越逼真。
随( suí)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系列( liè)开始大胆引入各种创新( xīn)技术,虽然阿汤哥是“实拍( pāi)狂魔”,但也要有技术的保( bǎo)障,才能让他在天地之间( jiān)横行无忌。
第五部的潜泳( yǒng)憋气换硬盘、第六部的 HALO 跳( tiào)伞,以及第七部的摩托车( chē)跳悬崖等等,都是逼近好( hǎo)莱坞电影工业极限的实( shí)拍段落。
△《碟中谍 4》阿汤哥攀( pān)爬哈利法塔
既可以实拍( pāi),还能够保证震撼的效果( guǒ),体现出了好莱坞团队强( qiáng)大的后勤保障能力。
比如( rú)开拍前的气象监测,航拍( pāi)无人机的调配,都是拍摄( shè)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悬崖( yá)飞车跳伞
从第七部开始( shǐ),片中那些上天入海的大( dà)场面都是由中国的 Z CAM E2-F6 摄影( yǐng)机拍摄。
该摄影机非常小( xiǎo)巧,能拍摄 6K 画质的影像,不( bù)管是悬挂在无人机上进( jìn)行航拍,还是跟随着跑车( chē)翻滚,它都可以在动作戏( xì)的闪转腾挪间捕捉到最( zuì)燃的瞬间,并且输出符合( hé) IMAX 标准的高规格画面。
这在( zài)系列的前几部中,是无法( fǎ)呈现的。
不过,不论技术如( rú)何演变,阿汤哥始终是《碟( dié)中谍》系列的灵魂人物。
这( zhè)不仅因为他是该系列的( de)制片人,更因他的巨星魅( mèi)力,以及那让人敬佩的搏( bó)命实拍态度。
这同样说明( míng),技术永远为创作者服务( wù),创作者的精神才是影片( piàn)的真正灵魂。
就像在《碟中( zhōng)谍 8》中,亨特和 IMF 的队友们在( zài)伦敦汹涌的人潮中一一( yī)道别,这一幕可能是伊森( sēn) · 亨特的结局,但绝对不会( huì)是阿汤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