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层次的感受:
从个人( rén)层面来讲,对佛教有了更( gèng)深的体会。越来越觉得,任( rèn)何一种宗教想要有长久( jiǔ)的生命力,它本身不可能( néng)是一种谦退的哲学,佛教( jiào)的避让是外在的,实际上( shàng)从内在的角度看佛教是( shì)精进的。比如说,乞食并不( bù)是乞讨,是一种缘分,是给( gěi)布施者创机遇种福田;站( zhàn)立时的低头不是羞耻,而( ér)是高傲的谦卑;在风中行( xíng)走、在雨中行走、在山间行( xíng)走,并不是苦行,走路之人( rén)越走越欢喜,越走越赞叹( tàn),越走越开悟;经行中的衣( yī)食住行,不执着、不渴求,目( mù)的是不生差别心,但是要( yào)力求有序、整洁,让生命的( de)点滴中不断升华。所以说( shuō)佛家所说布施、持戒、忍辱( rǔ)、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波罗( luó)蜜,自佛家而言没有一种( zhǒng)是避让消极的,从主观而( ér)言都是积极进取的。
从宗( zōng)教层面,让人感叹宗教的( de)意义就是让人知道生命( mìng)、生活有很多种可能性,可( kě)以在红尘滚滚中翻腾,可( kě)以在寂寞孤灯下思考,也( yě)可以在无所求中不断到( dào)达至高的境界。大悲寺的( de)这种修行,我自叹做不到( dào),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佛( fú)教容纳了多少个挣扎的( de)灵魂,在世俗的世界中这( zhè)些个体已经备受煎熬、无( wú)法生存,但是却在转角处( chù)得到了新生、让生命开辟( pì)了新的境界。
从组织建立( lì)的角度,任何一个团体,不( bù)论是宗教、政党,都必须依( yī)靠一定的仪式、戒律来保( bǎo)持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感( gǎn)、凝聚力,这些仪式、戒律是( shì)否符合逻辑、客观合理,当( dāng)然很重要,能够提高凝聚( jù)人心的效率。但是不可否( fǒu)认的是,更有意义的是这( zhè)些仪式、戒律本身。比丘不( bù)能吃肉、鸡蛋、韭菜葱花、更( gèng)不能捉金钱,可以说有道( dào)理,也可以说没有道理,但( dàn)是并不重要,仪式、规矩只( zhǐ)要树立了,人们只要遵守( shǒu)了,就能够产生作用、产生( shēng)向心力。